永政文〔2016〕195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縣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
《永春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已經縣政府第59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永春縣人民政府
永春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
(2016—2020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10號,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閩政辦〔2016〕128號)、《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泉州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泉政辦〔2016〕146號)、《永春縣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意見》(永政文〔2007〕194號)、中共永春縣委《關于制定永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永委發〔2015〕14號)以及《永春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永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永政文〔2016〕10號)精神,為實現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明確“十三五”期間我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現狀和意義
2011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縣各級各部門圍繞中心、聯合協作,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和經費投入等條件不斷改善,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主題科普活動形式多樣,覆蓋面和實效性顯著提升;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五大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措施扎實推進,帶動了我縣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高;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更加完善,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力度不斷加強,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明顯增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得到提升;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科普投入保障機制、協調共建機制逐步健全,推動“大聯合、大協作”社會化工作局面進一步形成。根據中國科普研究所調查顯示,2015年泉州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40%,高于全國(6.2%)、全省(6.1%)水平,較2011年的4.05%提高了2.35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十二五”末我縣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的工作目標。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縣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區域發展還不平衡;科普場館體系建設仍需加強;科普資源供給能力不強,手段相對落后;科普人才隊伍基礎較為薄弱,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等等。制定《永春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我縣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跨越提升,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五個永春”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指導方針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方針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為指導,貫徹“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繼承創新、跨越發展, 突出重點、精準發力,開放協同、普惠共享,以助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目標,以現代科普體系建設為主線,以構建社會化工作格局為保障,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提升,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五個永春”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我縣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健全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城市的要求相適應。
——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題,更加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意識和決策水平不斷增強,農民和城鎮勞動者的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快速提高,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民科學素質差距進一步縮小。
——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教育與培訓體系基本完善,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機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科普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普產業加快發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
——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社會動員、協調共建、監測評估、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等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各方面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三、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根據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十三五”時期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1、主要任務
——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將科學啟蒙教育融入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加強幼兒園的科學素質教育,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認知能力,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
——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科學素質教育。小學階段以普及性科學教育,培養科學興趣為主,重點組織開展科幻畫、七巧板、“三模一電”等活動。初中階段以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參加科學體驗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為主,重點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學科競賽等活動。加強對中小學科技教育的監督指導,提高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間科學素養的連貫和統合。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
——推進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鼓勵普通高中開設科學教育選修課程,大力推進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探索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科學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強化中等職業學校科技教育,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科技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列入教學計劃,系統提高學生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
2、保障措施
——完善科技教育組織網絡。加強永春縣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建設和學校科協建設,注重從一線科技教師、熱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科技人員中發展會員,為學校科協注入新鮮血液,構建高素質的科技輔導員隊伍,發揮學校科協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會員開展活動搭建平臺。到2020年,推動全縣中學、城鎮中心小學成立科協組織20家以上。
——健全科技教育工作制度。完善校外兼職科技副校長制度。繼續從高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研究會)、企業研發中心和企事業單位的在職或離退休科技人員、科技管理人員中選派科技副校長到各中小學兼職。健全科技交流培訓制度。舉辦青少年科技教育論壇,探討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理念、思路和規律。將科技創新培訓納入繼續教育內容,健全縣級科技骨干教師培訓、縣級科技教師輪訓制度,提高輔導水平。積極參與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校評選活動,發揮其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周邊學校科技教育活動的開展。
——開展各類科技教育活動。以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標志性行動活動,每年組織舉辦一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擴大參賽學校覆蓋面,提高競賽水平,支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協助申請專利及其成果轉讓,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同時,積極推薦輔導優秀項目參加全市、全省、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提升永春競爭力。每年組隊參加泉州市青少年機器人、科學影像作品競賽活動,推薦優秀團隊參加全省、全國競賽。每年開展學科競賽、學科奧賽選拔賽,選送優秀選手參加全省、全國、國際競賽。圍繞活動主題,利用暑假期間,組織開展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并通過倡議書、進社區宣傳、現場實驗演示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知識。
——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廣泛組織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小學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等各類科普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科技實踐活動,開展“流動科技館”、科普大蓬車等進校園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內外有效銜接的模式,推動科技教育活動在所有中小學的全覆蓋。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推進優質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培養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互聯網。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動,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青少年開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加強各類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科普陣地建設,開展各類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搭建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的新平臺,提高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科學素質。
3、任務分工:由縣教育局牽頭,縣委宣傳部、文明辦、科技局、經信局、衛計局、財政局、人社局、環保局、市場監管局、文體新局、廣電局、旅游局、團委、婦聯、科協、氣象局、地震辦等單位參加。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1、主要任務
——圍繞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等,貫徹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鄉村文明等知識和觀念。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服務現代化。
——著力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科技、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進一步加大對老區、山區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農村婦女等留守人群的科學素質。
2、保障措施
——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業綜合服務站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等在農業科技培訓中的作用,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雨露計劃”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星火科技培訓、巾幗科技致富工程等,面向農民開展科技教育培訓服務。全縣每年舉辦各種形式培訓班30期以上,培訓學員2000人以上。
——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組織編寫適合我縣實際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材和農村科普宣傳材料,組織優秀培訓課件(包括電視專題片)和優秀教材評選,建立實用技術培訓需求信息資料庫,以滿足各種形式的培訓需求。發揮各級黨校、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作用,結合開設“村官論壇”、“村官沙龍”,每年組織村級干部培訓1次,時間每人不少于24學時,黨組織書記不少于56學時。組織農村后備干部、青年黨員培訓,時間每人不少于16學時。對農村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村科普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每年縣級舉辦5~10期培訓班,帶動鄉(鎮)舉辦10~20期培訓班。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深入開展科技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世界糧食日、健康中國行、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等各類科普活動,大力普及綠色發展、安全健康、耕地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技知識和觀念,傳播科學理念,反對封建迷信愚昧,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健康素養,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村莊。
——推動構建農村科普公共服務體系。實施科普惠農服務拓展工程。每年認定一批縣級“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優秀項目充實儲備庫。重點推動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建設,推薦參評全市、全省、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多渠道為農村爭取獎補扶持資金。積極開展“銀會合作”,充分發揮優秀農技協、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和農村科普帶頭人等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務“三農”的長效機制。將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普宣傳欄(畫廊)等科普設施納入農村綜合服務設施、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設。加強農技員、文化與食品安全協管員等農村“六大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科普示范縣、鄉(鎮)等創建活動,提升基層科普公共服務能力。
——加快推進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增強農民使用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興趣。加大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宣傳推廣,鼓勵和支持農村青年利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在鄉鎮所在地的行政村布設科普智慧云屏,推廣“科普中國”鄉村e站,抓好“三農”網絡書屋建設,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素質。
——強化薄弱地區的科普精準幫扶。實施科普精準扶貧,加強老區、山區的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服務力度。大力開展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巾幗科技特派員、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等工作,組織開展“智愛媽媽”活動,努力提高農村婦女科學素質。
3、任務分工:由縣農業局牽頭,縣委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科技局、國土資源局、衛計局、民政局、財政局、人社局、環保局、文體新局、廣電局、林業局、水利局、安監局、市場監管局、總工會、團委、婦聯、科協、氣象局、地震辦等單位參加。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1、主要任務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智造永春”、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進城務工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培養培訓為重點,到2020年基本實現有培訓愿望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加一次相應的職業培訓。
——推動職業技能、安全生產、信息技術等知識和觀念的廣泛普及,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促進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提升。
2、保障措施
——參與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示范市建設。重點開展區域經濟發展咨詢、關鍵技術協同創新、會企合作創新平臺、成果專利落地轉化、人才引進交流培育,助力“智造永春”。至2020年,組建3個院士工作站、5個專家工作站、2個學會工作站,輻射帶動50家小微企業。
——推進企業科協的組建工作。按照“增覆蓋、強作用”的工作方針,推進非公有制企業科協組建工作。發揮企業科協的積極作用,動員和組織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深入開展“講創新、比貢獻”競賽活動,提高員工科學素質。組織實施“金橋工程”、“廠會協作”等活動,推動企業參加6·18活動。
——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以創新創造創業能力建設為核心,健全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高級研修、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參加跨行業、跨學科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活動。“十三五”期間,培養造就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萬人,到2020年,全縣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4萬人。
——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并舉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和創業培訓,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提高城鎮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結合《泉州市開展技能振興專項活動實施方案》《泉州市百萬職工技能大提升行動方案》《“567”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年均培訓各類勞動者1萬人以上、組織開展職業技能鑒定600人以上。
——廣泛開展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教育。大力開展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春潮行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家政培訓、城鄉婦女崗位建功評選等活動,將綠色發展、安全生產、健康生活、心理疏導、防災減災等作為主要內容,發揮企業、科普機構、科普場館、科普學校的作用,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廣泛組織開展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在城鎮的穩定就業和科學生活能力,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助力實現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宜居性。
——大力營造崇尚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職工技能大賽、青年職業技能大賽、青年崗位能手評選、“講創新、比貢獻”、“最美青工”、智慧藍領、巾幗建功、農民工創業扶助工程等活動,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冒尖的創新精神,激發職工智慧和創造力,激活職工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大程度地釋放職工創新潛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3、任務分工:由縣人社局牽頭,縣總工會、宣傳部、文明辦、發改局、教育局、科技局、經信局、衛計局、財政局、安監局、市場監管局、團委、婦聯、科協等單位參加。
(四)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1、主要任務
——著眼于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執政水平、科學治理能力、科學生活素質,大力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的教育。
——開展當代技術革命、產業升級等前沿科技知識的專題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的培訓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促進學習型機關建設,切實增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2、保障措施
——加強規劃,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認真貫徹落實《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2014—2017年永春縣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等有關部署要求,嚴格執行《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有關規定。在研究制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培訓規劃時,突出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技知識的學習培訓以及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重點加強縣鄉兩級黨政領導干部、各級各部門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等的教育培訓。
——創新學習渠道和載體,加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在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的學習。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黨校和各類干部培訓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程和班次,引導和幫助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不斷提升科學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鼓勵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通過網絡培訓、自學等方式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的學習。積極利用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教育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滿足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多樣化學習需求。
——在領導干部考核和公務員培訓中,體現科學素質的要求。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有關要求,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在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中,強化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內容。
——廣泛開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辦好“干部大講堂”、院士專家科普報告會、科學素質網絡競賽等各類科普活動。繼續在黨校開設科學素質知識講座。有計劃地組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到科研場所實地參觀學習,鼓勵領導干部積極參加各類科普活動。組織開展院士專家決策咨詢服務活動,著力提升廣大基層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
——加大宣傳力度,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提高科學素質營造良好氛圍。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科技宣傳有關精神,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優勢,增加科技宣傳版面和時段,用好用活新媒體工具,推廣發布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大力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3、任務分工: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縣人社局、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環保局、文體新局、廣電局、衛計局、團委、婦聯、科協、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五)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
1、主要任務
——普及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科學生活、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知識和觀念,提升社區居民應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促進社區居民全面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力提升社區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基層社區科普服務設施融合發展,推動城鎮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學素質,助力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
2、保障措施
——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以及科技、文化、衛生、安全、健康、環保進社區等活動。組織開展社區氣象、防震減災、燃氣用電安全、電梯安全以及社區居民安全技能、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訓等各類應急安全科普教育培訓活動。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幫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產生活。
——大力改善社區科普基礎條件。推動基層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在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中拓展科普功能。在城市社區建設科普智慧云屏,深入推進社區科學工作室、科普學校、科普圖書室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科普基礎設施作用,面向社區居民開展各類科普活動。
——促進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社區科普新格局。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切實加強社區科普工作,大力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劃”,推動科普示范社區蓬勃發展。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面向社區提供多樣化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動員駐區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社區機構和科普志愿者組織作用,組織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等以及在社區有影響和號召力人士的帶動作用,加強社區科學文化建設,助力和諧社區、美麗社區建設。
3、任務分工:由縣民政局牽頭,縣科協、婦聯、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科技局、環保局、文體新局、廣電局、衛計局、安監局、市場監管局、總工會、團委、地震辦、氣象局、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六)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1、主要任務
——構建科學教師培訓體系,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科學教師科學素質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優秀科技教師隊伍。
——完善科技教育課程教材,滿足不同對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訓需求。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科技教育與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不斷提高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與培訓有效實施。
2、保障措施
——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大力提高科技教師的科學素質。鼓勵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有關學校開設科技教育等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更多科技教育師資。加強對幼兒園、農村和科學教育基礎薄弱地區中小學中骨干科技輔導員的培訓并定期開展業務交流,完善科技輔導員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科技輔導員評價、考核、激勵機制。每年舉辦縣級骨干科技教師、縣級創新教育基地輪訓150人次,定期選派優秀科技教師參加全市、全省培訓。
——加強各類人群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結合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的教材內容,開設專業課程與科技前沿講座等。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科技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劃。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設。
——改進科技教育教學方法。加大科技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力度。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我縣青少年特點、有利于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體系。
——強化科技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建設科技教育培訓基礎設施,重點加強老區、山區和貧困地區中小學科技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布局現有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場所,不斷提高使用效率。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中小學科技教育網絡資源建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斷豐富網絡教育內容,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科技場館、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社區學校等各類公共機構積極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3、任務分工:由縣教育局牽頭,縣人社局、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發改局、科技局、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文體新局、廣電局、總工會、團委、婦聯、科協、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1、主要任務
——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推動實現科普的思想觀念、內容形式、傳播渠道、組織動員和運營管理等的全面創新。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供給能力,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科普與藝術、人文的有機結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
——提升科技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實現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大幅提升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水平。
——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企業等的落地應用,提升科技傳播精準服務水平,滿足公眾泛在、個性獲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2、保障措施
——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完善縣級科普網絡和微信平臺;開設《科普新說》等電視科普欄目,引進和投放優質電視科普節目;建設“科普智慧云平臺”,在城市社區和農村布設科普互動大屏,建立科普信息網絡管理與發布系統。探索、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社會各方力量充分參與科普信息化內容開發;制作、投放和推廣科普公益廣告和科普游戲;建設永春數字科普教育基地,集成共享社會化科普資源;積極利用“科普中國”、“福建科普”、“永春科普”等系列科普信息化資源。適時舉辦縣級新媒體科普創作大賽和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網絡競賽,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
——繁榮科普創作。推動制定科普創作的扶持政策,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選題,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辦好《永春科普》報。開展科幻、動漫、視頻、游戲等科普創作,加大科普游戲傳播推廣力度,加強科普創作交流與合作。
——強化科普傳播協作。推動各類新聞媒體加強科技宣傳,鼓勵電視臺、廣播電臺制作更多喜聞樂見的適合在電視、廣播電臺和網上同步傳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次,鼓勵報刊和網站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打造科技傳播媒體品牌。推動電視臺、廣播電臺增加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在一周中至少有1至2次播出公益科普廣告。加強永春科普網站建設,推動政府部門網站、門戶網站加強科技專欄建設和各類大眾傳媒機構參與科普產品的開發和制作。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動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臺、經營和管理上的深度融合,實現包括紙質出版、網站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在內的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組織開展科技宣傳報道編輯記者學習培訓,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
——完善科普信息化深度應用和精準服務模式。依托“數字永春”和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采集和挖掘公眾的科普需求數據,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定向、精準地將科普信息資源送達目標人群。通過科普智慧云平臺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的落地應用。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通過科普新媒體平臺矩陣,強化移動端科普精準推送。
3、任務分工: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科協、文體新局、廣電局、文明辦、教育局、科技局、經信局、民政局、環保局、林業局、水利局、衛計局、市場監管局、安監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地震辦、氣象局、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主要任務
——加快永春縣科技館建設步伐,爭取早日投入使用。
——構建現代科普場館體系,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實現科普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推進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公眾參與科普的途徑和機會。
2、保障措施
——做好永春縣科技館等公共文化項目建設。圍繞創建“聯合國人居獎”目標,抓好科技館建設與展教工程頂層設計與銜接,力爭2018年竣工、投入使用。
——創新提升現代科普場館體系。突出信息化、時代化、體驗化、標準化、體系化、普惠化、社會化,推動由數量與規模增長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與水平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引領,流動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現代科普場館體系。加強對現有的科普場館管理,建立健全科普場館免費開放制度,提高科普場館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對展覽和教育活動的設計策劃,強化運行規范管理,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科技館展教中的應用,增強科普場館的展示和教育功能。完善縣級流動科技館巡展工作機制,探索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
——發展基層科普設施。持續開展基層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快科普活動中心、社區科學工作室、校園創新工作室和科普惠農服務站等建設步伐,使各類基層科普設施建設上新水平。每年新建1~3個社區科學工作室、1~2個校園創新工作室,增加青少年校內外科學體驗、科學探究的場所。力爭到2020年,建成社區科學工作室10個以上、校園創新工作室10個以上。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宏觀指導。制定完善各類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規范標準和運行機制,研究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的評估體系,開展監測評估和活動績效獎補工作,促進科普場館運行常態化、管理規范化。
——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學校)建設。依托現有資源,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林業、水利、地震、氣象等行業類、科研類科普教育基地。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繼續參與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推動我縣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同時提高、發揮原有基地的科普功能,推薦參評國家級和省級科普基地。繼續參與泉州市科技示范學校評選活動。到2020年,力爭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2個以上,省級科普教育基地4個以上,市級科普教育基地10個以上,縣級科普教育基地20個以上,并長期向社會免費開放。
——推動行業(企業)科普場館平臺建設。圍繞我縣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成長型產業的加速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結合企事業單位品牌塑造和社會形象樹立,創辦專業性特色科普場館,集中展示高新技術成果和產品,讓公眾了解和感受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3、任務分工:由縣科協牽頭,縣發改局、科技局、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局、經信局、衛計局、民政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文體新局、廣電局、市場監管局、旅游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氣象局、地震辦等單位參加。
(九)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
1、主要任務
——集成各類科普資源及信息,建立共建共享交流平臺,大幅全方位提升科普供給服務能力,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
——發揮市場機制調節科普社會資源配置功能,促進科普資源開發的社會化,積極推動科普資源市場化發展。
2、保障措施
——引導科普資源開發與創新。鼓勵和引導科普機構、科研機構、產學研中心、高新技術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結合創新轉型,從事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供給相結合的有效機制。
——加大科普資源開發的社會化。以公眾科普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優化和調節作用,利用科普活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的有利條件,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
——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建立完善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體制和良好的運行機制。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各類培訓基地、文化場所和有條件的企業等增加科技教育內容,引導主題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旅游景區、地震臺等公共設施增強科普功能。推動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實驗室)、科技社團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充分發揮野外臺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車間)或展覽館等,推動建設專門科普場所。充分發揮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3、任務分工:由縣科協牽頭,縣發改局、科技局、經信局、教育局、衛計局、財政局、人社局、環保局、農業局、林業局、文體新局、廣電局、市場監管局、安監局、旅游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氣象局、地震辦、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1、主要任務
——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壯大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優化科普人才結構。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增強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能力。
2、保障措施
——加強農村科普宣傳員隊伍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革新時期科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泉委發〔2014〕7號),落實村級農技員、社區文化與食品安全協管員兼任科普宣傳員的制度,明確科普職責,加大培訓和考核力度。依托科普宣傳員做好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的管理、更新,向群眾傳遞科技信息,組織群眾參與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開展村級科普協會負責人輪訓。
——建立社區科普宣傳員隊伍。依托科研機構、社區科普組織、科普場館、科技團體、社區科普大學等,結合科教進社區、社區科普講堂、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建立社區科普宣傳員隊伍。鼓勵社區內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專業人才積極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建立社區科普人才隊伍交流協作機制。
——發展企業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企業團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組織和機構的作用,開展專利應用工程師培訓、職工技能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創新培訓方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
——壯大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加強永春縣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注重發展一線科技教師、熱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結合中小學科學課程和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普活動。建立省、市、縣三級培訓機制,加強對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的培訓,提高其開展科學技術教育、組織策劃科普活動的能力。
——大力發展科普志愿者隊伍。推動建立科普志愿者協會、科普志愿者服務團等組織形式,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務平臺。吸引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在職科研人員、傳媒從業者參加科普志愿者隊伍。在組織大型主題科普活動和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科普志愿者的作用,為其提供參與科普實踐的機會。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動員機制,發展應急科普志愿者隊伍。
——推動高端科普人才的培養。加大對科普創作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積極投入科普創作,推動有條件的科研機構、科普場館、傳媒機構建設科普創作與設計培訓實踐基地。發揮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媒體、科技社團的作用,在實踐中培養一批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人才。
3、任務分工:由縣科協牽頭,縣委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科技局、人社局、教育局、經信局、衛計局、民政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文體新局、廣電局、市場監管局、安監局、旅游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氣象局、地震辦、社科聯等單位參加。
四、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一)組織領導
——縣政府負責領導全縣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完善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機構,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總體框架。縣直各有關部門按照“大聯合、大協作、大科普”的工作方式,落實《科學素質綱要》的要求和實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將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相關的工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縣科協要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的組織特色,切實擔負起協調聯絡和日常溝通職責,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實行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向縣政府匯報一次實施情況,每年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成員工作會議。按照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每半年召開一次辦公室成員及聯絡員會議,推動各單位相關任務的落實。
——鄉鎮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要把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總體框架。要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方案。要建立和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領導或協調機構及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為實施《科學素質綱要》提供保障,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要進一步加強鄉鎮科協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中的牽頭和協調作用。
(二)長效機制
——建立完善共建機制。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與各鄉鎮人民政府建立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建立完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制。研究制定在符合條件的縣級科技計劃中增加科普任務的具體措施,將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標中所占比重。鼓勵科研人員在實施科技計劃項目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爭取社會大眾關注科研工作與前沿科技發展,支持我縣科技工作,營造科技創新氛圍。
——建立完善監測評估機制。組織開展《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工作,推動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的落實。完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體系,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科學客觀反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情況,為《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
——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深入開展科普示范縣、科技進步先進縣、科普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積極承接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在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良性機制。
(三)保障條件
——政策法規。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完善促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開展《科普法》《福建省科普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和調研工作,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科普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供政策保障。
——經費投入。堅持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為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力爭到2020年,縣級財政年人均科普專項經費達到2元。各鄉鎮政府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建立穩定增長的科普財政投入機制。縣直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加強科普經費、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全民科學素質建設。
(四)進度安排
——啟動實施。2016年,推動和指導各鄉鎮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并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三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深入實施。2017-2020年,持續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和重點工程建設。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任務和目標的完成。
——總結評估。 2020年,組織開展督查,對“十三五”期間和《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