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25泉州工業研學+”第三期活動在永春成功舉辦。活動中,泉州晚報社小記者作為“小小工旅推薦官”,與楹聯名家、文旅推薦達人等60余人,開啟了一場融合歷史文脈與現代產業的深度探索之旅。
活動以“鄉愁故里,海絲原點”為主線,依次走進六大主題站點:在林俊德事跡館,感受英雄堅守大漠、奉獻家國的崇高精神;在永春陶瓷博物館,探尋“瓷幫古道”,見證世界原始青瓷的輝煌;于紫美陶瓷文創基地,親手塑造原始瓷神隹鳥,解鎖海絲貿易的物源密碼;走進中閩建研建筑公司,領略綠色裝配式建筑的科技魔法;在余光中文學館吟誦詩篇,聆聽跨越海峽的鄉愁;最后于永春老醋醋業公司體驗古法釀醋、品味創新醋食,領略永春老醋暢銷全球的傳奇魅力。
通過實物觀摩、動手實踐、互動問答等形式,這支跨代際、跨領域的研學團隊不僅深入理解了永春作為海絲原點的歷史貢獻,更親身感受到傳統工藝與智能制造在當代的深度融合。小記者們用筆尖記錄產業新貌,楹聯名家和文旅推薦達人則以多元視角傳播永春魅力。本次活動已創作了小記者研學見聞33篇,短視頻作品5個,楹聯40篇,詩詞10篇,有效推動了工業、文化與旅游的跨界對話與傳播。
接下來,“2025泉州工業研學+”系列活動將繼續以“工旅+文旅”的形式,持續深入各縣(市、區)的特色產業聚集區,講述泉州九大千億產業的時代故事,為泉州工業旅游注入新活力,為“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牌泉州”建設注入新動能。
本次活動由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泉州市工業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泉州晚報社、永春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主辦,泉州市刺桐廣告公司、泉州市學生記者團承辦,永春縣介福鄉人民政府、中國(永春)紫美陶瓷文化創作基地、中閩建研工業化建筑有限公司、余光中文學館、福建永春老醋醋業有限責任公司協辦。
我為泉州工旅代言
★邂逅“時間”的味道
□小記者 張詩琪
(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二年級)
踏入永春老醋醋業公司,瞬間被醇厚的醋香包裹。講解員說,這里的每一滴醋,都要經歷至少三年的陳釀,時間愈久,香氣愈醇。在體驗環節中,我手持攪拌棍,在醋缸中緩緩攪拌。“這就像人生,要懂得順勢而為。”講解員笑著說。我忽然領悟,永春老醋的釀造不僅是門技術,更是與時間合作的藝術。品嘗區里,醋飲料、醋蛋、醋雞爪,還有新奇的醋冰淇淋,口感層次豐富,正如永春產業發展的腳步——不斷融合、創新,越來越好!
新時代的永春,正書寫產業與千年文化交融的新篇章。我們會將永春的獨特魅力告訴全世界。
(指導老師:黃曉莉)
★讀懂“馬蘭精神”
□小記者 張若好
(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五年級)
步入林俊德事跡館,最令我震撼的,是“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時刻的視頻——2012年,這位參與了我國所有45次核試驗的科學家已罹患絕癥,但他為整理關鍵技術資料,9次請求將辦公桌搬進病房。盡管雙手顫抖、意識時有模糊,他仍堅持端坐工作,只因“躺下,就起不來了”。他守護的不只是數據,更是國家的未來。他最后的心愿是歸葬馬蘭,那片見證中國國防科技崛起的土地。
走出事跡館,我深刻體悟到:我們新時代學子,理應傳承“馬蘭精神”,以知識報國、以科技筑夢,肩負起邁向科技強國的時代使命!
(指導老師:何云)
★尋跡世界瓷源
□小記者 石逸卿
(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三年級)
在永春陶瓷博物館,“苦寨坑窯遺址”的沙盤模型讓我們久久駐足——這里被譽為世界原始青瓷的發祥地。宋元時期,介福的陶瓷正是經由“瓷幫古道”運往永春碼頭,再沿桃溪直下泉州港、走向世界。站在東月窯窯址前,我仿佛仍能觸到窯火初歇的微溫,看見千百年前無名的匠人,在簡樸的工棚中揉土塑形、施釉繪彩。泥土在他們手中歷經成型與淬煉,最終綻放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驚世之作。
(指導老師:鄭娃萍)
★快速建房的科技密碼
□小記者 楊梓軒
(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三年級)
走進中閩建研,預制樓板、樓梯、雙面疊合剪力墻的奇妙旅程開始啦!我們戴上安全頭盔,變身小小探險家,步入自動化流水線。瞧,智能機械手、魚雷罐布料機、疊合墻翻板機……一系列的自動化設備,吸引我們的眼球。我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觀看了清掃模臺、自動放線、噴灑脫模劑、機械手支模等一系列生產過程,看著混凝土從澆筑到翻板脫模,我眼睛都直了!原來創新與智造牽手,能讓“蓋房子”變得這么酷,低碳環保又高效。
(指導老師:何少英)
★“復活”千年神隹鳥
□小記者 莊宇桁
(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三年級)
走進紫美陶瓷文創基地,一個神秘的神鳥擺件瞬間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它精準再現了世界首只原始瓷神隹鳥的造型。在老師的細致示范下,我們也迫不及待動手體驗。揉泥、捏形、拼接……一步步復刻這只千年神鳥。雖然我的作品略帶稚拙,我卻充滿親手創造的喜悅。這一次,我不再是隔柜欣賞的觀眾,而是觸摸歷史、親手創造的小匠人。這也不只是一次參觀,更是一場穿越千年的奇妙對話。
(指導老師:陳秀熒)
★在文學中歸鄉
□小記者 陳希林
(泉州市新隅小學三年級)
走進永春余光中文學館,仿佛步入那一抹淡淡的鄉愁。詩句在墻上低語,舊照凝駐了時光。余老先生筆下的郵票、船票,不僅是文學的意象,更連起了永春與世界的根脈。望著先生的蠟像、看著先生的手稿,恍然讀懂了他對故土繾綣的眷戀。這一程,不僅是一場文學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歸鄉。
(指導老師:張婷婷)
東南早報8月30日A09版
end
來源 | 東南早報、泉州學生通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